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019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素养,扎实掌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高度社会责任感,具备解决水文、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文地质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满足地方和行业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在水利、地质、环境等领域,从事水文、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文地质方面的勘测、评价、规划、设计、预报、管理以及工程应用和科学研究等工作;经过5年左右的实践锻炼,预期能够达到工程师或与之相当的专业技术水平,成为所在单位业务部门的技术骨干或管理人员。
 具体目标如下:
 培养目标1: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文素养,遵守工程职业道德与规范,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积极服务于国家和社会。
 培养目标2:扎实掌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在水文、水资源、水环境和水文地质领域,具备发现、分析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具备工程师或与之相当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
 培养目标3:能够综合运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知识和现代化手段,胜任水文、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文地质方面的勘测、评价、规划、设计、预报、管理以及工程应用和科学研究等工作。
 培养目标4:具有良好的交流沟通、组织协调能力和一定的国际化视野,能够有效地与同行及社会各界沟通,在团队中承担特定角色并发挥作用。
 培养目标5: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自我完善能力,能够通过持续学习,主动适应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及其相关行业的发展需求。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以水利工程学科为基础,以地质学和环境科学学科为支撑,以岩溶地区水资源利用与保护为特色,培养学生具备水文、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文地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养: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水利科学的专业知识,用于解决水文、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文地质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1.1能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语言工具用于水文、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文地质复杂工程问题的表述。
 1.2能够针对复杂水文过程,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求解,并将相关知识和数学模型用于推演分析复杂工程问题。
 1.3能够利用专业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综合对比水文、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文地质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对其进行优选。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对水文、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文地质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表达,并结合文献研究和分析,获得有效结论。
 2.1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相关理论,识别和判断水文、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文地质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正确表达复杂工程问题。
 2.2能够认识到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多种方法和途径,利用相关科学原理和数学模型方法,寻求可替代的解决方案。
 2.3能够综合运用基本原理和专业知识,结合文献研究,分析复杂水文现象和水文过程的影响因素,得到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针对水文、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文地质复杂工程问题,设计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环境保护、水灾害与地质灾害防治的解决方案,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并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3.1掌握水文、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文地质方面的设计、开发和评价技术,了解影响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各种因素。
 3.2能够针对水利相关工程建设需求,提供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生态环境保护、水灾害与地质灾害防治的设计方案,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
 3.3能够考虑社会、健康、法律、文化、环境和安全等因素的影响,衡量和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生态环境保护、水灾害与地质灾害防治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水文、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文地质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采集、分析和解释数据,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1针对水文对象环境特征,调研分析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根据对象特征选择研究路线和设计实验方案。
 4.2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开展实验研究和分析计算,包括实验系统构建、方案实施、数据采集和处理分析等。
 4.3能够通过文献研究和信息综合对实验和计算结果进行解释,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得到科学、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水文、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文地质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进行预测和模拟,并理解其局限性。
 5.1掌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常用的现代仪器、信息技术工具、工程工具和模拟软件的原理和方法,能够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计算与设计。
 5.2能够开发或选用合适的技术、工具和资源,模拟和预测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生态环境保护、水灾害与地质灾害防治等问题,分析不同技术与工具的优缺点。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水文、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文地质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6.1熟悉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技术标准体系、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理解不同社会文化对工程活动的影响。
 6.2能够分析、评价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及文化的影响,理解应该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正确评价水文、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文地质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1知晓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内涵,理解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7.2能够分析专业工程实践的可持续性,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角度评价工程实践活动可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损害和隐患。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水文、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文地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8.1具备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了解中国国情,坚持以人为本,能够在现代水利建设中体现生态水利与人文水利的科学内涵。
 8.2理解水利行业的职业性质,能在专业工程实践中秉持“求真、务实、负责”的态度,遵守职业操守和道德规范。
 8.3理解工程师对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以及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能够在工程实践中传承水资源健康发展理念,履行维护国家水安全和生态安全的社会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水利工程、地质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9.1理解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不同角色的责任,能够与其他学科的成员有效交流,独立或合作开展工作。
 9.2能够倾听并理解水利工程、地质学、环境科学等不同学科的团队成员意见,组织、协调和指挥团队开展工作。
 10沟通:能够就水文、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文地质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可以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0.1能够就水文、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文地质问题,以口头、图表、文稿等方式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沟通和交流。
 10.2具备国际视野,了解国内外水利工程、地质学、环境科学等学科发展趋势,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性。
 10.3具有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能够就专业问题,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基本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水利工程、地质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1.1掌握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生态环境保护、水灾害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管理与决策方法,理解其中涉及的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问题。
 11.2能够在水利工程、地质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背景下,设计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方案的过程中,运用工程管理和经济决策方法。
 12终身学习:能够把握行业动态,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12.1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水利工程、地质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新理论和新技术的意识。
 12.2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具备理解、归纳、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针对个人或职业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三、主干学科
 水利工程、地质学、环境科学与工程。
 四、主要课程和主要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课程:水力学、自然地理学、基础地质学、测量学、气象学、水文学原理、地下水水文学、水文水利计算、水文地质勘察、水文统计、水环境化学、河流动力学、水文测验学、地下水动力学、专业英语、水环境保护、水文预报。
 主要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河流地貌认识实习、综合地质实习、测量实习、地下水水文学课程设计、水文水利计算课程设计、水文地质勘察课程设计、水文测验学实习、水文预报课程设计、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五、学制与学位授予
 本专业学制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六、学分要求
 本专业毕业要求最低学分为:180学分,第二课堂6学分。
 其中:必修课116学分,选修课28学分(通识选修课10学分、专业选修课18学分),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36学分。
 学年学分要求(不包括通识选修课):
 第一学年:49.5学分      第二学年:48学分
 第三学年:45.5学分      第四学年:27学分
 专业主要课程、主要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学分为74学分。
 七、课程体系(学时统计与分配情况)
 
  
   
    
     课程性质  | 
     课程类别  | 
     学分  | 
     学时  | 
     比例  | 
    
    
     必修课  | 
     通识课  | 
     37  | 
     592  | 
     64.4%  | 
    
    
     大类(专业)基础课  | 
     41  | 
     656  | 
    
    
     专业核心课  | 
     38  | 
     608  | 
    
    
     选修课  | 
     专业选修课  | 
     18  | 
     288  | 
     15.6%  | 
    
    
     通识选修课  | 
     10  | 
     160  | 
    
    
     合计  | 
     144  | 
     2304  | 
     80%  | 
    
    
     实践课  | 
     集中性实践课  | 
     36  | 
     576  | 
     27.8%  | 
    
    
     课程实践(实验、上机)  | 
     14  | 
     230  | 
    
   
  
  
  
 
  
   
    
     课程教学学期周学时分配  | 
    
    
     学  期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必修课  | 
     19  | 
     24.4  | 
     24.9  | 
     13.6  | 
     15  | 
     20.8  | 
     —  | 
     —  | 
    
    
     选修课  | 
     —  | 
     —  | 
     —  | 
     6.6  | 
     7  | 
     2.1  | 
     16  | 
     —  | 
    
   
  
  
 注:通识选修课未计入。
  
 
  
  
 八、辅修专业培养方案(辅修专业需先修高等数学及物理化学课程)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大类(专业)基础课  | 
     水利工程专业导论  | 
     1  | 
    
    
     水力学  | 
     4  | 
    
    
     自然地理学  | 
     2  | 
    
    
     基础地质学(三)  | 
     3  | 
    
    
     专业核心课  | 
     水文学原理  | 
     3.5  | 
    
    
     地下水水文学  | 
     2.5  | 
    
    
     水文统计  | 
     2  | 
    
    
     水文水利计算  | 
     3  | 
    
    
     水文地质勘察  | 
     2.5  | 
    
    
     水文预报  | 
     2.5  | 
    
    
     水环境化学  | 
     2.5  | 
    
    
     河流动力学  | 
     2.5  | 
    
    
     水文测验学  | 
     2  | 
    
    
     水环境保护  | 
     2  | 
    
    
     集中性实践  | 
     河流地貌认识实习  | 
     1  | 
    
    
     地下水水文学课程设计  | 
     1  | 
    
    
     水文水利计算课程设计  | 
     1  | 
    
    
     水文地质勘察课程设计  | 
     1  |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  | 
     1  | 
    
    
     毕业设计(论文)  | 
     12  | 
    
    
     小计  | 
     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