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报道曾鸿鹄院长在自治区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的发言“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新生态,激活高质量科技供给新动能”
//gxrb.gxrb.com.cn/?name=gxrb&date=2025-09-09&code=009&xuhao=10
在9月9日举行的自治区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我校自拍裸照
院长、自治区政协常委曾鸿鹄教授基于其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新生态的思考,进一步针对广西独特的区位优势,提出了以高校科技力量助推产业“扬帆出海”、服务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具体建议,为广西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支点提供了学术视角和路径参考。
曾鸿鹄委员指出,广西作为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正迎来重大历史机遇。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完全有能力、也应当成为产业出海的“超强助攻”。这不仅体现在支撑“发达地区研发—广西本地集成—东盟国家应用”这一高效协同的发展模式,更在于能为国内产业升级和中企出海迈向更高价值链环节搭桥铺路。
为此,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强化“政”的战略引领与精准服务。政府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领域,增加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的稳定支持。搭建“科技—产业需求对接平台”,促进信息流动。
二、激发“产学研”的源头创新活力。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与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优先攻关核心节点的技术标准引领和输出。围绕有色金属等重点产业,加大与东盟国家高校联合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
三、畅通金融“血脉”。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早期、成长期、前瞻性科技项目,培育“耐心资本”。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等产品,优先支持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或并购退出,畅通科技领域资本循环。
四、提升“服用”的专业化水平。培育专业化、市场化的技术转移平台、科技咨询公司和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资源构建“一站式”全链条科技服务平台。完善用户共创机制,实现适销对路。。
曾鸿鹄委员的建议,系统阐述了如何将广西的区位优势、产业需求与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深度融合,凸显了广西高校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使命担当。她的建言也反映了我校主动融入地方发展大局,积极为中国—东盟合作贡献“高校智慧”和“科技力量”的不懈努力。

广西日报报道专题页
(一审:姚毅;二审:李海翔;三审:代武社)